树上的蝉鸣声一阵接着一阵,仿佛在奋力彰显对生命的热情,又似要勾起人们对往年夏天的记忆。树下的窑洞和房屋色彩丰富,非常引人注目。它们不拘泥于传统砖瓦建筑的方正造型,而是巧妙地将废弃的钟表、啤酒瓶、酒缸等物品融入设计,成为装饰,展现出独特、环保且富有创造力的风格。

房屋前的院子里,几位村里的姐妹正在认真地清理繁茂的杂草,树荫下的石桌旁坐着几个人,她们时而交谈,时而低着头处理工作,时而被蚊子叮得哇哇乱叫——第四期乡村性别大讲堂的19位学员即将到来,她们正在为迎接姐妹做准备。这里是河南省周山村的“梦里老家”,一个经过精心改造的窑洞居住区,曾接待过许多前来周山村参访的研学团队。

 

梦里老家生态墙

不知不觉中,性别大讲堂两个半月的线上共学已然结束,在录取的72位伙伴中,一共有35位达到了结业标准。8月7日,达到结业标准的部分伙伴来到河南省周山村见面相聚——周山村是一个有着二十余年推动性别平等变革实践经验的乡村。除了建立一个能让大家面对面深入交流、回顾课程内容的机会外,周山村之旅,也是大家在这期性别大讲堂中的最后一堂课。三天后,结营仪式将在此举行,为第四期性别大讲堂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大合照

 

性别大讲堂“网友”会面:表达、分享与连接

其实,来到周山村的很多学员都是第一次见面。在过去的两个多月里,虽然大家通过线上课程已在云端相聚多次,但网络互动有限的大家并不熟悉,所以,这次线下相聚更像是一次“网友”的真实会面,而来到这里的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共同的纽带:对性别平等议题的关注。

见面会开始的第一天,性别大讲堂的往期学员兼本期性别大讲堂的志愿者艳艳,就通过回顾课程中大家共创、产生的“金句”,连接起了大家的共同记忆。“在这个空间中游走,挑选你想选择的句子,和大家分享你选择的原因以及这句话和你的关联”,艳艳说道。

 

大家在挑选“金句”

一位选择返乡创业、陪伴孩子成长的姐妹挑选了“育儿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不比在外工作轻松”,她说相信这是每一个妈妈都会认可的一句话;还有一位姐妹选择“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并和大家分享了自己在生活中遭遇性别歧视的经历;有的姐妹选择“社会性别是非常有用的分析工具”,说感觉社会性别视角是一副眼镜,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看清楚身边的一些事情……

和线上课程的“弱连接”状态不同,此刻的大家身处于同一个空间,每个人都在面对真实的人,我们表达、分享,共同感受到彼此的状态。

 

大家在表达与分享中逐渐熟悉起来

然后,同样是往期学员兼本期性别大讲堂的志愿者燕骊,和大家一起通过课程框架系统地回顾了性别大讲堂前十节课的内容。大家一边回顾,一边分享自己对课程内容印象深刻的地方、不太理解的地方以及想了解更多的地方,在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的同时,理清自己的疑问和仍要继续学习的内容。

 

燕骊带领大家一起回顾课程内容

周山村的梁军老师和董琳老师主动提出想坐在一边旁听,因为她们想了解大家的需求,以便更贴合地安排接下来的活动行程。

旁听完后,梁军老师总结道:“我觉得,你们是我们接待这么多年来中很特殊的一群人,之前来到周山村的人一般有四种类型:农村社工、农村基层干部、高等院校的学生、研究者,其中,农村社工和农村基层干部主要是想了解我们怎么操作——‘推动性别平等这么困难,你们在农村具体是怎么做的’,而学生和研究者一般是想在道理上、理论上有一些突破,而你们,这两者都有。”

 

董琳老师(左)和梁军老师(右)

 

往期学员分享:走在推动性别平等的路上

梁军老师总结得恰如其分,性别大讲堂的学员来自各个年龄段、各地区、各行业领域,其中有在乡村为妇女和儿童服务的社工,有在城市中关注家政女性、流动女性的公益伙伴,也有在家庭、自身的工作和生活中关注性别议题的个人,而更多的情况是,她们的身份本身就具有复杂性和交叉性,不同的面向都会产生不同的需求。

一方面,这揭示了社会性别视角的普世价值和不可或缺性,另一方面也在告诉我们,采取什么方式将社会性别视角回归到自身实践,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而这需要由每个人自己去思考和行动。淑君是2022年第二期性别大讲堂的学员,今年,我们邀请她一同参与本次线下见面会,和大家分享她将性别视角切入工作和生活的生命经验。

 

大家在听淑君分享

参加第二期性别大讲堂时,淑君在一家关注流动儿童和流动女性的机构工作,在学习性别大讲堂的线上课程时,她就开启了一些小实践。比如课程进行到“乡村习俗与性别平等”的部分时,她随即在机构的社区也发起了一个相同主题的姐妹茶话会。

淑君说,之前很多姐妹觉得自己没有因为是女孩而被区别对待过,但听其她姐妹讲述村里存在的性别歧视后,大家发现自己的村里也有类似情况:离婚的女人不能从正门回去;家里只会给儿子攒钱盖房子……性别不平等有时会因为“习以为常”而被隐藏起来,当它被讲述和看见,改变才有可能发生。

之后的这两年,淑君还和伙伴一起做了很多支持女性的行动,“妈妈互助合作社”“社区厨房小组”“访谈和写作小组”“政策共读小组”……通过建立各种主题小组,为城中村的流动女性提供多方面支持,或通过长达半年的家庭经验工作坊等,让姐妹们每周相见,分享和表达自己的家庭、婚姻故事,与彼此建立深度连接,互相支持。

淑君

除了社区工作外,性别视角也被淑君带入自己的生活中。在日常生活中,觉察自己和身边人的言行中隐藏的性别歧视,学会审视带着性别刻板印象的种种评价,自己在培养社会性别意识的同时,也可以给身边的人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她说:“这是把自己作为方法”。

面对家人时,淑君也有自己的社会性别视角,她能看到妈妈的聪明能干勇气和决心,也能感受到妈妈曾经被剥夺上学资格的遗憾,以及无论如何也要支持她继续上学的努力和决心。这不仅是母女的情谊,更是两名不同世代女性相同困境的写照,这令她们深深的彼此理解和支持。

在性别大讲堂的学员中,和淑君一样的伙伴还有很多,性别大讲堂只是她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推动性别平等实践的一小段路,来时,她们已经走过一段路,往后,也依然会继续走。

 

周山村之旅:社会性别视角在乡村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对大家来说,在周山村的相聚,肯定也是一段特殊而重要的旅程。

我们常说,“周山村是一个特别的地方”,不仅仅是因为这里有推动乡村性别平等变革二十余年的实践经验,更在于这种变革的辐射效应同时带动了周山村社区各个层面的积极变化,为周山村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精神财富。

走进周山村,你会先感受到艺术协会的热情,她们通过打鼓和唱歌向到来的人们表示欢迎。鼓声激昂,很难想象这是一群平均年龄超过六十岁的乡村妇女的精神风貌,悠扬的歌声里,唱的则是她们自己的内心情感和日常生活。不仅如此,艺术协会的民众戏剧创作,也深深根植于周山村村民的真实生活,那些邻里间的点滴日常,为艺术协会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周山村妇女在打鼓

梁军老师向我们解释,周山村的艺术协会所追求的”艺术”,并非单纯的表演技艺或达到某种艺术高度,而是更深层次的自我教育和社区教育,每一次的表演和观看,都是参与者共同成长的过程。

在周山村,你还会了解到手工艺协会妇女的成长历程。最初,梁军团队带着“开发周山村妇女传统手工艺,提高妇女经济收入”的目标来到这里,二十多年过去了,手工艺协会经历了许多变化。如今,协会成员的手工艺品已供不应求,但对她们来说,经济利益早已不再是唯一的追求。

在一件件手工艺品的背后,是手工艺协会的姐妹们不断提升的自信心,或是她们在相互扶持、共同进步中感受到的团队精神,更是她们在自我决策和权利意识提升中的成长。这些年来,她们积极参与到周山村公共事物的建设中,不仅提高了自身地位,也成为了建设周山村的重要力量。

 

大家在了解手工艺协会的发展历程

在周山村,村规民约的修订,也是一项重要的变化。自2009年起,周山村就开始了修订村规民约的征程,这一修订工作始于对出嫁女性和离婚女性所面临的“两头空”困境的关注,旨在为她们保留一定年限的口粮款。每三年进行一次修订,前后经过三次修订,才最终形成了新的村规民约。

期间,有不少村民从开始的旁观者或反对者,到逐渐理解性别平等的理念,再到最终成为了修订村规民约的支持者。因此,这个过程不仅是周山村村规民约的演变,更是村民观念发生变化的缩影。

 

周山村曾经的“反对派”笑着和我们分享往事

如今的周山村仍在不断前行。她们以社会性别视角为切入点,探索和实践多元化养老方式,并尝试树立一种新的老龄观:老人不只是被动等待照顾的弱者,也是依然活跃、有自主权利并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的重要成员。不仅如此,未来周山村可能还会开始探索“新村民”的尝试,希望能为村里注入新的活力。

这一切的背后,是梁军团队扎实的工作方法和理论基础,也是她们扎根周山村二十余年、坚持推动性别平等的精神和信念。如今的周山村就像一泉活水,慷慨地向每个求知若渴的人给予智慧的甘泉,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会有所收获,心满意足地带走TA需要的东西。

 

和周山村村民围坐交流

 

性别大讲堂结营仪式:走到春暖花开

吴纯和子琳是两位在日常生活中关注性别平等议题的伙伴,她们抱着好奇的心报名参加了乡村性别大讲堂的课程,又带着心中的疑问踏上了周山村的旅程。

在结营仪式上,吴纯分享了她的收获和变化。她之前因为妈妈遭受了不平等的对待而感到愤慨,但妈妈对此却显得不以为意。性别大讲堂的课程和周山村之旅让她有了新的认识,她开始理解母亲的态度背后可能隐藏的复杂原因,意识到母亲的漠然可能源自于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的多重影响。

吴纯决定,回去后,自己要和妈妈进行更多的交流,而且,她希望可以尽自己所能,连接起自己身边的女性亲属,建立一个小的支持系统,和她们一起互相支持,共同成长。

 

吴纯画的“支持网络”

子琳也和我们分享了她在周山村的体验。在生活中,她一直关注性别平等议题,但理论和现实的差距让她产生了很多空洞感和无力感,而这次周山村之旅满足了她所有的疑问和好奇心。她了解到了推动性别平等工作的实践经验,认识了许多在社区做性别平等工作的伙伴,她说自己是“外行人”,但来到周山村,也很开心。

而对于在乡村社区工作的伙伴来说,也会体验到独特的收获。比如,始兴绿芽的周云,她在乡村社区工作多年,最近开始在村里探索社区养老服务,因此,她与梁军老师深入交流,学习到了许多宝贵的工作理念和实践经验。更重要的是,周云还从周山村汲取到了精神和信念。

 

 

董琳老师和我们分享周山村经验

她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收获时说,梁军老师和她的团队也会遇到很多困难,周山村的妇女也和自己一样遭受轻视,被人家说“这些女人能干点啥”,但她们一直坚持着,慢慢得到了认可和尊重,如今也依然保持着“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的乐观态度在继续工作。这让周云相信,她和姐妹们在村里的工作也会越来越好,所以未来她会一直坚持下去。

 

梁军老师和我们分享周山村经验

性别大讲堂中,像吴纯、子琳和周云一样的学员还有很多,这段时间内,大家真诚地分享自己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性别大讲堂的课程和周山村之旅为她们带了新的启发。

随着周山村之旅的结束,第四期性别大讲堂也即将落幕。结营仪式上,除了颁发结营证书外,项目负责人红梅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份结营礼物——致力于推动性别平等与反家暴律师李莹的书《走到春暖花开》,在这篇回顾文章的最后,也想借书名中美好的寓意为第四期性别大讲堂的结束送上告别的祝福。祝愿我们未来在春暖花开的地方相遇,期待下次再见。

 

大合照

感谢瑞银集团对本项目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