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篇文章是参与绿芽基金会性别友好萌芽计划的陈丽分享的感悟与思考,让我们跟随她的脚步,一起见证性别友好的种子如何生根发芽。
我叫陈丽,28岁,有两个可爱的女儿,在一个不知道几线的县城生活,目前在会泽钱王之乡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做社工。
陈丽在培训中练习绘本讲解
意识的觉醒
第一次接触绿芽基金会是在2021年,申请的一个项目中有妇女的茶话会,用的是绿芽相关指引。接着机构开始执行“护苗行动”,在整个会泽县中小学去推全面性教育,再次接触到绿芽基金会的“丁丁豆豆”性教育课程,绿芽开始出现在我的工作中。2023年中旬我看到绿芽基金会性别友好萌芽计划的招募,立马进行了申请,申请的初衷是想要得到捐赠的图书,以及参加绘本阅读学习的机会,自己是一个不爱看书的人,没想过这个项目会改变自己什么。
2023年9月来到漓江,看到了桂林山水,也感受了一把“离不开空调”的闷热潮湿,3天的线下工作坊安排得满满当当,整个氛围轻松、愉快,在没有任何压力的状态下,第一次感受到了绘本的魅力和有趣之处,打破了我觉得绘本很幼稚的想法!小小的一页插画有那么多的奥妙,每页只有几个字的绘本故事可以讲得那么精彩,有那么多话题可以聊,线下工作坊让我知道绘本不简单!
在工作坊中我结识了广西的梦珍和云南的惠娟,她们也都是孩子的妈妈,也认识了授课老师茜茜,还有很多有趣的姐妹,大家聊着自己的生活、家庭、工作、经验,在那个场域里我收获了婚后难得的休憩时光,只属于我自己的时光。
接着我开始执行性别友好萌芽计划项目,举办亲子阅读与线下读书会,挖掘妇女骨干,一点点地去完成指标,把项目的数字指标融入进我的每一次活动。绘本课程让我找到了不一样的互动方式,我开始主动学习绘本课的上课方法,开始学着关注很多阅读相关的公众号,我开始变得很柔和……
2024年,我又申请了性别友好萌芽计划,开始迭代我的服务,也能给新加入的姐妹们分享一些我的经验了。我欢欢喜喜地去参加了期待已久的线下工作坊,风尘仆仆赶到目的地韶关,看到很多熟悉的面孔,瞬间觉得路途上的疲惫都值得了,全身心投入到线下工作坊中。
这次学习到了怎么把长篇的书分解来阅读,我们通过共学《向前一步》这本书,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性别刻板印象,女性在职业发展中常见的障碍,如自我怀疑、社会期望和职场偏见。这本书呼吁女性“向前一步”,积极参与职场竞争,打破性别障碍,同时倡导企业和社会的变革,以支持女性在职场中的发展。
我跟一起参与学习的姐妹都对作者产生了深深的共情,也获得释然与解放,谢丽尔·桑德伯格拥有哈佛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和哈佛商学院MBA学位,曾在Facebook和谷歌担任要职,却依然为育儿、家庭与工作如何平衡而苦恼。这不是某个人的错,是女性普遍面临的共同处境,那我们这些乡村姐妹又何必苛责自己做到完美呢?
陈丽在工作坊中分享活动设计方案
第四期的性别友好萌芽计划我又来了,在长沙献出了我的“礼物”,尽可能地把我的经验分享给姐妹们,我能更好地与自己相处了。这次的申请内容,考虑到的是更深层次的阅读体验,想的是怎么样把性别友好的理念推广出去,让每一个人都能更好地接纳自己。
大学生志愿者假期来参与志愿服务,讨论性别的问题,我引导大家用新的视角和眼光去认识性别与社会性别,接纳不同的性别表达,而非评判,性别友好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意识的深化
加入性别友好萌芽计划之初,我对性别平等的理解还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次。随着项目的深入,通过参与一系列工作坊、讲座和小组讨论,我开始意识到性别平等不仅仅是法律上的平等权利,更需要转变一种深入骨髓的文化观念。它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都能尊重并接纳不同的性别表达,消除性别刻板印象。
当我带上社会性别的“眼镜”后,无论是与团队成员协作,还是与孩子、家长进行互动,我能听见不同的声音,理解这些声音背后的需求。这种变化不仅让我在工作中与同事沟通更加顺畅,也让我在生活中与孩子相处时提醒自己应尊重与平等地与孩子沟通,这个收获是超出我预期的!
我们启动了“小小讲师”计划,鼓励孩子们将自己对性别友好的理解通过绘画、演讲或短剧等形式分享给更多人。在一次活动中,一个小男孩描绘了一幅男女共同照顾家庭、工作的画作,“家务劳动不分男女”已经深入人心。
请孩子们观察家庭的家务分工
陈丽在给孩子们讲《朱家故事》
我们不仅让孩子们学会了尊重和理解不同的性别表达,还激发了TA们对性别平等的思考和讨论。我相信随着这些种子的生根发芽,我们的社会将变得更加包容和谐。
特别鸣谢健合集团
对性别友好萌芽计划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