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云贵姐妹共学项目从2020年起至今,工作坊变得越来越“简单”,我们姐妹也习惯了从“工作坊”这个词变成“聚会”的概念,最近生发的一次聚会在春天的丽江,实习生敏敏作为第一次参与这次聚会的前期筹备的人员,来看看她感受到的姐妹聚会究竟如何。

参与云贵项目第四期的线下工作坊,于我而言是次特别的经历。前期筹备时,30位姐妹的名单里,“和”这个姓氏引起了我的注意——后来才知道这是纳西族的大姓,而又令我诧异的是她们大多都来自少数民族。作为从小在中原长大的汉族人,我对这次与多元文化相遇的“春聚”充满期待。除了对未知的好奇,在临行前我也曾反复想,这场活动究竟要达成什么?虽然在筹备时已经明晰了此次工作坊的目标,我仍带着困惑与不确定,踏上了前往丽江的旅程。

一、在雪山脚下相聚

前往活动地点玉湖村时,司机师傅说这里是玉龙雪山脚下第一村。特色的石头房和石头路在阳光下泛着微光,远处的雪山被云雾包裹。我们提前到达村子后去山上勘点,为后面几天的活动找合适的场地,在做足了一切准备后,4月16日晚,云贵姐妹在玉湖村相聚见面。各个村寨的姐妹都自发带来了家乡美食,有自己做的糯米饭,自家种的瓜子、花生、橘子等,乡里乡亲见面是这样,带着自己家的土特产而来,“你尝尝这个,今天刚摘的”,有位姐姐把橘子塞到我的手里。有些姐妹不是很会说普通话,但真挚的情感往往不需要语言表达,从她们的笑容里我就能读懂一切。图片姐妹们合照

二、姐妹在一起就有欢笑

傍晚,姐妹在屋内开始相互认识(这次聚会很多村的姐妹是第一次出门),聊到喜欢做的事情,唱歌跳舞必在前列,于是开启了“舞林大会”,热闹的场面吸引来了民宿老板,她在外面的空地为我们点起篝火,姐妹们围着篝火一起跳丽江三部曲、丽江风暴,贵州姐妹给大家带来团结舞、侗族大歌等。姐妹们的歌声与笑声交织飘荡,外界的声响都变得模糊而遥远,唯有眼前的火光和倒影如此真实。

随着身体的打开,姐妹们在欢笑中逐渐打开自己,这是大家相聚的第一晚,也是此次工作坊的先导片。篝火不时迸出细碎的火星,发出轻微的噼啪声,像老式收音机调频时偶然捕捉到的信号杂音,预示着我们故事的开始。

图片

姐妹们围着篝火打跳

除了围在一起打跳,大家还一起玩了很多有意思的游戏。“一讲到春天我们就想到……”4月16日上午,研修生茜茜先带大家玩了一个身体游戏,一时间活动场地变成了热闹的话剧舞台。冰块的融化、田里的青蛙叫、采茶、插秧、割麦子、挖竹笋……每个人都用肢体来描绘她所感受到的春天,伴随着惟妙惟肖的拟声词和极其生动的动作,春天在每个人的表演中具象化。在姐妹的表演中,春天是播种、采摘,与植物紧密相关的季节,除了吃,春天处处都是宝物。踢艾草做的毽子、抓石子、跳大绳、这些姐妹们带来的活动和游戏,让大家忘记了海拔两千多米的高反,有时候快乐很简单,姐妹聚在一起就有欢笑。图片

图片

图片

姐妹们在玩身体游戏

三、姐妹在一起就有故事

姐妹是讲故事的人。
用身体感受完了春天,接着姐妹们要用五感感知春天的到来。大家闭上眼睛和嘴巴变成毛毛虫走在田间地头,随后分成五组去寻找玉湖村的春天五感植物。在下午各组的展示环节中,我惊讶于植物竟有吃、听、看、闻、触、仪式等多种不同的用途与价值。艾蒿用以止血;蒲公英作中药能清热解毒;棕榈树的干叶子能制扫把、绿叶子能编戒指;松树做琵琶;薄荷做蘸水等等,在姐妹们分享这些植物名称和用途的背后,徐徐展开的是她们与自然植物自在共生的生活故事,更是在云贵姐妹间长久流淌的生活经验与生活智慧。夜幕降临后,姐妹们的“故事篇”章节继续续写。大家围在一起讲鬼故事、爱情故事、人生经历……姐妹们在一起从来不缺话题,姐妹聚在一起就有故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姐妹们展示收集到的五感植物

姐妹是故事里的人。
4月18日上午,姐妹们围坐在一起,分享各自带来的春天信物。这些看似寻常的物件,在她们的讲述中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就像一座座微型博物馆,承载着记忆与情感,在交流中被重新看见、赋予新的意义。比如可以用来吃的“狗啃树”树皮,有风油精和红花油的味道,是小时候的零食;刻印在包上衣服上的蝴蝶花纹,是在用蜡染记录她们的日常生活;只能在高原种出的韭菜,背后藏着两兄弟打赌种种子的古老传说。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回忆,也是文化的活化,当姐妹们讲述时,那些被岁月尘封的片段重新变得清晰,个人的经历在集体记忆中找到了共鸣,在分享自己熟知的事物时,姐妹们自信得发光!

图片

想起大家昨天收集的五感植物,要怎么也把它们的故事发掘出来呢?下午,姐妹们带着那些熟悉又重要的植物去村子里向村民收集植物故事。这个过程并不那么顺利,姐妹们多次上前询问,却屡屡被拒绝,“我们不用这个”、“没有什么故事”、“故事有一大把就是没时间跟你聊”是姐妹们听的最多的反馈。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询问自己村里的老人、买烧烤趁机询问店家、找其他小组的姐妹帮忙沟通交流……这些经过最终都化作丰富有趣的故事。姐妹们把收集到的故事和过程化作表演,化作图画,带我们一同走进玉湖村的植物记忆。

在收集村寨故事的过程中,我一路记录,用相机定格下姐妹们的身影与笑容。而比这些影像更珍贵的,是一份藏着春天气息的特殊礼物,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当国艳姐将一根柳条轻轻围在我头上时,那一刻我意识到,自己即将拥有一个独一无二的花环。比起路边小摊的售卖品,它更灵动,也更珍贵。在这些日子里,姐妹们早已不只是故事的讲述者,更成为我春天故事里动人的主角。

图片

姐妹们走在村中收集故事

四、姐妹在一起就是答案

4月19日上午,最后一天,姐妹们共同回忆在玉湖村的点点滴滴,互相分享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宝贝。姐妹们喜欢这里的蓝天白云和山水风景,喜欢这里的石头房子和装饰,也喜欢和姐妹们一起聊天和打跳;但是不喜欢这里的大风和干燥天气,不喜欢走起来硌脚的石头路和随处可见的马粪,也不喜欢因为商业化过多而逐渐淡薄的本地文化和人情味。从一个春天的小小植物,到去看到整个村寨的其他事物、村民和故事,怎么看待这些变化和过程,是一种选择。

大家由此联想自己的村寨生活,哪些日常的物体也能看到更多的故事,自己可以在村寨里做些什么,在交流和思考的过程中,姐妹们的想法慢慢明晰。吾木村的姐妹想重拾织布的手艺。作为重要的传统服饰,很多地方和仪式都还需要用到,她们希望将这份技艺传承下去;德胜村的姐妹计划回村学习华坪古法刺绣,这门代表着勤劳与智慧的老祖宗手艺,也正渐渐被年轻人遗忘;岩可村的姐妹想学习编草鞋、小黄村的姐妹想学习古法造纸、黄岗村的姐妹想学习蓝染技艺、青松村的姐妹则想把玉米饭做法保留下来……

她们提及的,有濒临失传的古老技艺与传统,也有对其民族重要的日常生活记忆。尽管生活日益富足,但这些承载着世代记忆与智慧的文化符号,不该在时光里消弭。像是姐妹们常说的:“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我们也想继续传承下去。”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每个小组分享自己的感受

最后,姐妹们拿着第一天收集到的植物,回到大家化身毛毛虫的场地,把植物拼成蝴蝶的形状归还土壤。在说到对自己明年的愿望时,姐妹们说得简单直接,希望一年后我可以说更多的汉话来和大家交流,希望能学会更多的手艺,希望明年还能跟大家相聚。

在欢笑和动人的故事中,在混杂着牛粪味和高原紫外线的空气里,我好像明白了此次活动的目的,或许答案本就藏在姐妹的相聚中。

这是一群真挚的人相聚的故事。虽然有些姐妹不太擅长说汉话,但当方言和普通话在空气里碰撞,眼神代替了语法,欢笑比声调更先抵达人心。为了出来参加活动,姐妹们提前安排好家里的大小事宜,带着自家种的橘子、花生,跨越漫长车程奔赴而来。像是过年时家人的团聚,在这里,大家坐下来聊近况、谈期许,分享自己稔熟的植物习性。大家的相聚并不容易,但当一群怀揣真心的人汇聚于此,这一切也就不觉得辛苦,都满心期待着与姐妹们共度这几天难忘的时光。

图片

在姐妹的相聚中,我感受到了姐妹在一起的力量。不同于我以往认知的线下活动,这里没有导师,没有培训,姐妹聚在一起就是最好的学习。常在聊天时听负责云贵项目的同事们说:“我们不是教给她们什么,反而我们还要向姐妹们学习”,经过此次活动我深有感触。当姐妹们展现真实的自己,那些沉淀在生活里的经验与智慧,便在自然的交流中悄然流动起来。

在姐妹的相聚中,我还看到了另外一种生活的可能。没有都市的匆忙焦虑,只有对季节变化的细腻感知。姐妹们用其最熟悉的方式自在生活,于寻常小事中,一株蒲公英也好、一棵树也好,都能成为感知生活的触点。她们专注村寨里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传承,在村落里做着擅长且热爱的事。这一切听起来并不轰轰烈烈、惊天动地,但平淡从不是什么贬义词,保持自己的生活节奏,本就是一种弥足珍贵的力量。

我格外期待与姐妹们的下一次相聚,想听她们讲更多的故事,也想和她们一起创造新的回忆。有些事情不需要赋予宏大的意义,姐妹们相聚的春天,本身就是最美好的叙事。

图片

姐妹们合照

 

图片

 

文字:敏敏

图片:云贵姐妹们

审阅:栗子、红梅

编辑: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