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程中,乡村妇女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4月24日至27日,一场由汇丰公益基金会资助、广东省绿芽乡村妇女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绿芽基金会”)主办的“汇美乡村·汇丰韧性乡村社区伙伴支持项目培训”(以下简称“韧性乡村工作坊”)在长沙成功举办。来自全国9个团队的27名乡村妇女带头人及其骨干成员齐聚长沙,参与了一场别具一格的工作坊——没有宏大的口号,只有扎实的工具和促发真实的改变,帮助她们学习如何让家乡“长出自己的力量”。
一、什么是韧性乡村?
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韧性乡村”这一概念应运而生。它代表着能够抵御风雨、扎根稳固的乡村模式。它不仅包含物理基础设施韧性,还涵盖社区社会关系韧性、社区经济韧性、环境与生态韧性以及文化与心理韧性。它不依赖外来输血,而是激发乡村自身的潜力,通过集体学习、专题赋能等方式,让社区在面对环境变化、发展挑战时,仍能守住乡土文化的根,找到可持续的生长路径。
乡村中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是人才,而乡村妇女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她们通常维系着家庭的和谐,连接着邻里之间的关系。她们对家乡的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对乡亲们有着真挚的关怀,也是乡村的精神支柱。然而,目前她们在乡村建设中的重要价值还未被充分认识和发挥。绿芽基金会副秘书长罗莹在工作坊首日,向在场的9个乡村妇女团队介绍汇丰韧性乡村社区时,也阐述了本次工作坊的核心目标:“我们想帮助大家掌握项目落地的方法与技能,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和行动力。接下来的三天里,希望大家所收获的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支持,更是个人能力的提升以及信心的建立。绿芽坚信这些收获将会成为姐妹们日后开展更多工作的宝贵财富。”
绿芽工作人员汤汤和伟群展示工作坊日程
从「激发自我愿力」到「看见社区资源」,从「定位真实需求」到「建立可持续机制」,韧性乡村工作坊聚焦于这四个核心问题,制定了贴合乡村妇女团队实际情况的日程安排。参与此次工作坊的姐妹们也带着各自真实的困惑而来:广西宾阳的邹淑燕想为村里孩子开设研学课程,却总被“如何让家长买单”难住;湖北的蒙金丽守着乡村图书室九年,常常思考“怎样让团队自我造血”;浙江衢州的杜晓慧带领姐妹发展生态农业,总在琢磨“如何让项目持续运转”……
二、一颗敢于破局的心
“当我们谈论成为‘韧性乡村’的建设者时,首先要思考的是‘我’究竟要成为怎样的人?”在「激发自我愿力」课程伊始,绿芽基金会副秘书长罗莹向姐妹们抛出了这样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
姐妹们开始思考“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个讨论也让她们逐渐意识到,核心在于明确“我是谁”。当杜晓慧把“我想成为桥梁”改写成“我是乡村与城市之间的桥梁”,当湖南湘潭向日葵社工团队带头人黄智华将“守护者”转化为“我是乡村的守护人”,这些看似简单的句式调整,实则却让自我认知变得更具体。这种转变在湖北朱集乡村图书室负责人蒙金丽的感悟中得到了体现。当她从“我想”转变为“我是”,那些曾经模糊的理想开始变得清晰和具象。
「激发自我愿力」课程
湖南平江石坳严严团队带头人严锦欣自豪地讲述自己兼顾家庭与事业的经历;朱集乡村图书室的邵锋锋坦诚分享克服情绪,成功考取性教育讲师证的艰难过程;邹淑燕谈起为家乡两个失学女孩争取读书机会时的不断坚持;杜晓慧感慨回忆从独自参加电视台比赛,到如今带领博士后团队的成长历程……在持续的自我剖析过程中,每一位姐妹逐渐明确了更具体的自我定位。乡村振兴建设的真正难题,往往不在于缺乏资金或技术,而在于乡村妇女身上那些未曾被充分认识和发挥的潜力。一旦关注点从“我想”转变为“我是”,愿景就有了实现的基础,而自我定位清晰的瞬间,蛰伏的愿力才会真正破土。
三、重新认识乡土,看见隐藏的根系
在“我和我的村”环节,绿芽工作人员余伟群和汤颖娆带领姐妹们运用系统性方法重新认识家乡资源。黄智华在十年前萌发的养老事业理想,广西乐源邹淑燕在性别友好活动中种下的项目种子,都在此刻找到了生长土壤。
姐妹们用彩色笔绘制村庄地图,村庄的标志性建筑、公共空间和人群聚集地逐渐显现出来。接着梳理人力、产业分布和自然资源,如同将散落的拼图重新拼接。在 SWOT 分析阶段,大家客观记录下“村里老人多既是照料压力也是服务需求”这样的辩证认知,也直面基础设施薄弱、人才短缺的现状。
始兴绿芽的廖周云说出关键:“学习分析社区,把优劣势对应列出来,再评估机会与风险,在接下来的社区调查和上门服务的工作中,我们才有底气走出舒适区,大胆去做”。那些交织着人情网络的土地利用方式,那些尚未被量化的潜在需求,实际上正是乡村发展中最需要看见的隐藏根系脉络。
四、追问真实的需求,把愿景变成路径
如何让美好的愿景落地?绿芽基金会秘书长邹伟全带来了极具实用性的「项目思维」课程内容,围绕 “什么是真问题、真需求” 展开讲解,详细阐述了“问题-需求-目标” 的三个关键点、四个程度层次以及五次追问方法。通过大量生活实践案例拆解,帮助姐妹们学会如何穿透表象,建立科学思维,精准定位各自团队在社区发展中真正亟待解决的问题与需求。现场以湖北朱集乡村图书室“为什么图书室没人来?”为例实操时,最初归因于“书不够多”,但在连续追问五次后,在场的姐妹们发现核心症结在于家长缺乏亲子阅读观念引导。
“学会用五个问题法层层自问,才能找到藏在表象下的根源需求。”满天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胡媛分享道。这种结构化思维不仅作用于工作场景,更渗透到日常决策中。随后,邹伟全又引导大家思考:“面对众多需求,应该优先回应哪些?回应要达到怎样的程度?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又存在哪些制约因素?”而SMART原则的引入让目标设定回归理性轨道。“目标要长着脚,才能真正在乡土里跑起来。”邹伟全强调,目标要符合项目大方向,也要确保切实可行,具有可衡量、明确的时间限制。通过现场模拟练习,姐妹们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项目中,尝试为自己的社区发展计划设定科学合理的目标。“为了要把好事做对,为了要把好事做好”,四川彭州葡萄树爸妈食堂项目带头人范秀云看着眼前的核心思维导图,以及自己写满行动计划的笔记本,眼神也愈加笃定。
绿芽基金会秘书长邹伟全为姐妹们讲授「项目思维」
五、突破与联结,织一张互助的网
这场韧性乡村社区支持工作坊最特别之处,在于编织出了一张真实且有效的互助网络,让分散在各地的乡村妇女得以真正紧密相连。
当广西的邹淑燕与湖南的黄智华在”私董会”中抛出活动设计、项目转型难题时,现场姐妹立即运用“五层追问法”展开互助,碰撞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而“经验集市”中,朱集乡村图书室的刘佩先曾因“怕被拒绝”不敢争取资源,但她还是鼓足勇气向她人讨教怎样突破自我。每个团队轮流分享经验,从增强团队凝聚力到筹集可持续资金,从直播运营到资源整合,大家通过模拟货币兑换经验的形式,把零散的实践经验转化为可复制的行动指南。
姐妹们共同绘制项目蓝图时,“伙伴支持”是大家最常提到的词。正如浙江衢州杜晓慧团队的胡敏君所说:“未来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带着伙伴定目标、共成长,让每个姐妹都活出自我价值。”最后定格在墙上的蓝图不是纸面规划,而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方向。当伟群说出”蓝图就在这,走上去!”时,大家的眼神都充满了信心。
这或许正是绿芽倾力构建的乡村女性社群互助网络中最打动人心的时刻:把分散的姐妹们团结起来,共同为乡村发展贡献力量。
六、带着工具返乡,带着力量再出发
三天里的坦诚交流与成长收获,都化作结营当日,姐妹们自发唱起《明天会更好》的相拥而泣。始兴绿芽带头人吴秀兰感慨绿芽基金会三天系统性培训的用心;杜晓慧赞叹每次参加绿芽的工作坊,总能激发一些新的潜能;范秀云则坚定表示:“只要坚持做热爱的事,没人能把我们干倒。”
姐妹们坦诚交流的点滴

特别鸣谢汇丰公益基金会
对本次项目培训的资助!
文字:安宇、安祈
图片:安宇
编辑:安祈